本文转自:健康报□本报记者 崔芳 通讯员 严晓博
两支年轻医生团队各呈现一份病历,展开巅峰舌战。有“主咖”抽丝剥茧般描述诊治疑难危重患者的曲折故事;有双方队员激烈攻防,就病例进行犀利质询与见招拆招;有双方教练下场PK,亦辩亦评,实力开杠;还有观战的各科专家点评、复盘、讨论,在思维碰撞间拓宽视野……近期,北京协和医院首届内科住院医师病案争锋辩论赛决赛的一幕幕,不但让人看到年轻住院医师的能力和用心,看到他们如何为患者寻找最佳诊疗方案的钻研和求索,更引发了不少关于从医的深远追问——
要跟进变化,但也不遗忘老经验
决赛鸣锣开战,第一个环节是病案呈现。
首先登场的“我爱大内科队”曹宇医师讲述了一名17岁高三男孩的求医波折。患者起初左手腕疼痛,之后半年间逐渐出现发热、脊椎多处病变,连行走都变得困难,甚至打个喷嚏就倒在地上,被考虑诊断为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。诊疗团队经过对既往检查的认真分析以及多学科专家组讨论,决定为男孩再次进行活检。峰回路转,在这次病理检查中,诊疗团队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,男孩最终被确诊为播散性骨结核感染。经过充分的抗结核与及时的手术治疗,患者出院时已能下地行走。
曹宇由此谈到近期在某知名医学杂志上看到的一段话:“一旦做出了诊断,你就会停止思考。要质疑自己的诊断,这样才能永不停止思考,而且记住,提出鉴别诊断的部分原因是自己的诊断可能有误。”
作为医生,面对已多方求医的患者,是否敢质疑此前的诊断,甚至是知名医院、大专家的诊断?当治疗未能达到预期效果,是应该多些耐心和信心坚持下去,还是尽快质疑,再行诊断?这些问题的答案,要依据什么样的临床情况有所改变?回到一开始,如果自己是初诊医生,如何避免误诊?初诊到底遗漏了什么……在随后的队员辩论、教练开杠、嘉宾点评等环节,上述问题被频频提及,反复讨论。
sheng_tuan_dui_ge_cheng_xian_yi_fen_bing_li__zhan_kai__feng_she_zhan__you__zhu_ka__chou_si_bao_jian_ban_miao_shu_zhen_zhi_yi_nan_wei_zhong_
huan_zhe_de_qu_zhe_gu_shi__you_shuang_fang_dui_yuan_ji_lie_gong_fang__jiu_bing_li_jin_xing_xi_li_zhi_xun_yu_jian_zhao_chai_zhao__you_shuang_fang_